刘晔在三国历史中的存在感并不高,但他却是曹魏集团中非常重要的"智库"成员,尤其对天下大势有非常敏锐的判断,如他对汉中之战、夷陵之战的独到建议,堪称"算无遗策"。假使曹操或者曹丕能够听从天下格局很可能大为不同。不过刘晔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他的重要建议也未能被采纳,最终在晚年被曹睿疏远,落了个发狂郁郁而终的下场,可谓三国时代最悲剧的天才战略家。
是"汉室宗亲",亦是"佐世之才"
(资料图)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东汉阜陵王刘延的后代,根红苗正的"汉室宗亲"。其颇有胆略,十三岁时完成母亲遗命,手刃父亲身边的小人,年少知名。当时避乱于淮扬的著名人物品评家许邵称其有"佐世之才"。许邵曾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得到许邵的评价非常难得,刘晔因此闻名淮扬一带,并与鲁肃、蒋济、胡质等人交好。
不过出于各种原因,这位集"汉室宗亲"与"佐世之才"标签为一身的刘晔并没有选择像刘备、刘表、刘繇、刘焉那样割据一方、涿鹿天下。眼见汉室衰微的刘晔没有走上匡扶汉室的道路,而是选择辅佐他人,甘为谋臣。
不过刘晔起初的平台并不高,他最先投靠的是割据淮扬一带的郑宝、刘勋等人。但郑宝默默无名,刘勋不过割据庐江而已,他们无法发挥刘晔的才能,所以当曹操开始染指淮扬地区的时候,刘晔便心属曹操了。刘晔先是手刃不服曹操的郑宝,之后在199年,刘勋因不听刘晔的建议败于孙策后,刘晔便同刘勋一同投奔曹操。
"算无遗策"的天才战略家
投靠曹操后,刘晔出众的战略才能便有了可以充分发挥的平台。袁术败亡后,曹操占据寿春,派兵征讨附近山贼,但首战失利。不少臣子认为征讨此地山贼性价不不高,但刘晔却力排众议,谏言曹操应用金钱收买和武力征讨并用的方式来处理淮扬地区的山贼,很快取得成效。战后,刘晔被曹操征辟为司空仓曹掾,进入曹操幕府。
剿灭山贼只能算是小试牛刀,此后的汉中之战、夷陵之战才是真正展现刘晔卓越战略眼光的时候。
建议曹操迅速进攻张鲁、刘备。215年曹操征讨汉中张鲁时,曹操又任命刘晔为随军主簿。此时曹操又面对征讨寿春山贼时同样的局面:张鲁军队坚守汉中多处隘口,曹军死伤众多,却收效甚微。而张鲁军的实力又要远高于山贼,所以粮草消耗殆尽的曹操便下令撤军,让刘晔都督后军。
不过刘晔却认为,现在即使撤军也无法解决粮草耗尽的问题,不如趁势强攻。曹操被刘晔说服,于是以强弓劲弩射杀张鲁军队,守军在曹军强攻之下很快崩溃,张鲁最终投降曹操。而在曹操拿下汉中的前一年,刘备刚刚平定西川,此时得知曹操拿下汉中后,蜀中人心惶惶。所以汉中平定后,刘晔便劝说曹操应趁刘备在西川立足未稳"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之际,立即进攻西川,"蜀可传檄而定"。否则一旦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相助的刘备缓过神来,就很难办了。但曹操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给予刘备喘息之机,最终在汉中之战败于刘备,果如刘晔所言。
对夷陵之战局势的精确判断。汉中之战后不久曹操去世,220年曹丕称帝,以刘晔为侍中,关内侯。称帝伊始,曹丕就手握一个改变三足鼎立格局的绝佳机会,而曹魏群臣中只有刘晔一人从中敏锐的嗅出了上天赐予曹魏的良机。
当时孙刘联盟破裂,曹丕就此询问众臣刘备是否会因为关羽被害、丢失荆州讨伐孙权。而当时绝大多数人认为刘备手下的名将只有关羽一人,现在关羽已经已死,荆州丢失,实力衰弱的刘备断然不会发兵孙权。唯独刘晔认为刘备一定会讨伐孙权,理由是刘备需要通过讨伐孙权来提振士气,同时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出于这份独特的感情,刘备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诚如刘晔所言,一年之后的221年,刘备便发兵讨伐孙权。
夷陵之战开打没多久,孙权便遣使上表曹丕愿意称臣为曹魏藩属,并送还于禁等人。消息传来,曹魏群臣竞相庆贺,曹丕更是难掩喜悦。可唯独刘晔一人劝说曹丕应该谨慎对待孙权称臣的举动,他认为孙权久居江东,不臣之心久矣,现在遣使称臣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权宜之计,并非真心。并建议曹丕应该"可因其穷,袭而取之",趁孙权与刘备交战的时候进攻孙权,以绝后患。
如果曹丕能够听从刘晔的建议,趁刘备孙权交兵时,进攻扬州、荆州地区,孙权必然腹背受敌,面临土崩瓦解之势。即便孙权将此前占据的荆州地区交还刘备与其达成和议,也难在短时间内调集军队抵御曹魏。而孙权被灭,三足鼎立均势被打破,国力最强的曹魏消灭蜀汉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曹丕却碍于虚伪的面子,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册封孙权为吴王。
稳住曹丕后,孙权得以全力应对刘备,最终获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而孙权获胜后,立即一改此前称臣时对曹丕卑言屈膝的态度,"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在一旁隔岸观火的曹丕这时才缓过神来,意欲征讨孙权。刘晔谏言曹丕此时获胜的孙权士气正盛,不可征伐,但曹丕不听,最终败绩。1年后,曹丕又御驾亲征,但看到孙权军队阵列森严,未敢轻举妄动,只是在长江北岸搞了一次大型阅兵后就草草撤军了。
此后,刘晔又先后判断孟达、公孙渊必定会叛乱,建议曹丕、曹睿及早防范,结果正如刘晔所言。但可惜的是,和之前的建议一样,曹丕、曹睿都没有采信。
天才的悲剧收场
历侍曹操、曹丕、曹睿的刘晔是曹魏三朝元老,虽然他资历很高,其对局势的敏锐判断又先后被事实印证,但刘晔的建议却始终无法得到采信,可见他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和信任。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曹操等人不认可刘晔的才华和对局势的判断,而是因为刘晔自身的问题。
首先是刘晔"汉室宗亲"的身份。作为流淌着汉室宗亲血脉的刘晔来说,即便他再如何坚定的支持曹操,他的出身便决定其无法得到真正的信任,这从刘晔的职位上就可看出。
刘晔最初被曹操任命为司空仓曹掾,是管理粮仓谷物的属官,但当时曹操的主要粮草来自于屯田系统,刘晔很可能只是个留守后方负责调度粮草的官员,而且刘晔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在汉中之战前没有任何出谋划策的记载。汉中之战时,刘晔被任命为随军主簿,并在后期负责都督后军,才开始处理军务,可以视为刘晔被曹操重要的象征,但曹操不久便去世了。
曹丕称帝后,刘晔升任为侍中,成为可以参与朝政的重臣,不过曹丕对于刘晔在夷陵之战时的建议却一概不用,除去曹丕的错误判断外,这也与刘晔的身份不无关系。
其次是刘晔"咎由自取"的行为。即位之初的曹睿对刘晔"大见亲重",颇有资历的老臣刘晔迎来了转机。而在朝为官多年的刘晔也有了一套娴熟的官场套路,那就是遇到曹睿和朝臣意见不同的情况时,刘晔不会当众表态,而是私下觐见曹睿时表示支持曹睿,而和臣僚相处时又表示支持大家的意见。
如此圆滑的刘晔最终被人检举,曹睿便故意拿反话去试验刘晔,看他是不是刻意谄媚,刘晔果然中招,此后曹睿便疏远刘晔,将其冷落。对于刘晔此前提出的意见,曹睿也自然废止。
刘晔这么多年来为曹魏可谓忠心耿耿,无论他的正确建议多次被主公无视,但他始终如一。可谁曾想最终因此受到曹睿冷落,而这也意味着刘晔再无机会了。很快刘晔失心发狂,曹睿将其改任为太中大夫、大鸿胪等闲职。234年,刘晔病逝,天才战略家最终以此悲剧收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