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兴刚
【资料图】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际化则是通往“双一流”建设道路的桥梁和中介,离开了国际化的所谓“双一流”建设,恐怕不但难以缩小与世界一流的差距,而且甚至会与世界一流渐行渐远。有鉴于此,《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列为“双一流”建设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23年5月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愈益凸显的国际化。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国际化都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必须在全球的视角下审视教育改革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日益国际化的历史: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在产生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国际化的烙印,随着时间的推进,烙印变得愈加明显且深刻。进入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更是呈现加速发展趋势。
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颇为相似,中国大学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不断国际化的历史。20世纪初期,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改革,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形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小高潮。民国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学习西方教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最初的学习欧美转向学习苏联,并且从简单模仿走向综合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政府强调要实现高等教育自主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总体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越来越深、水平也越来越高。
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国际著名的大学排行榜,如USNews全球最佳大学、THE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以及国内的上海交大ARWU世界大学排名等,都无一例外地将国际化作为评判一所大学排名高低的重要标尺。有学者通过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几所同时出现在“ARWU”“THE”与“QS”三大排行榜前十名的大学进行分析,发现这几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之一就是国际化水平高。
坚持走国际化道路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之道。不难看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无一例外地将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小,作为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衡量标准,并相继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策略,从而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和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华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悉尼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都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国际化战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跻身世界一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典范。美国是世界一流大学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早在1987年,全美州立院校联合会就呼吁美国高校“加快实现教育‘国际化’,吁请美国社会舆论和各级政府官员对教育‘国际化’要有紧迫感,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就卓著,在很大程度上也缘于日本政府“新成长战略”“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产学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战略”等一系列国际化人才战略的实施。
既然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那么,中国的“双一流”建设就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积极投身国际化大潮,并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眼光,去谋划和推进“双一流”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汲取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发展自己;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的目标;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密切的国际合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
国际化是大学本质的维度
大学之大,具有多种维度和多重内涵,如规模大、水平高、资源丰、贡献巨,以及包容性大、自由度高、开放性强等,但大学在本质上是国际的,因为大学的知识发现是全人类的事业,也服务于全人类。大学的人才培养,同样是全人类的事业,服务于全人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5年就提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首先反映了学习和研究的普遍性。当前的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进程以及日益增长的文化间了解的需求都加强了这一点。”
大学的国际化本质,与大学基本职能的国际化特征密切相连。大学的基本职能,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而且,文化知识是没有国界的,科学研究也是服务于全人类共同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国际化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的本质,必然是国际化的。大学的国际化本质,决定了大学必须以促进人类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决定了大学必须在国际化道路上砥砺前行、行稳致远。
大学的国际化本质,决定了大学的开放性特征。大学是开放性组织,其发展需置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潮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大学(university)与宇宙(universe)、普遍主义的(universalistic)的词根是完全一样的,都意味着普遍性和世界性。著名学者纽曼认为,“大学”从词源上讲,是传授普遍(universal)知识的地方。中世纪欧洲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世界主义的属性,如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以拉丁文进行交流。
以系统观念深入推动国际化战略
推动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国际化战略,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系统思维的重要论述,为深入推进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国际化战略指明了正确方向。
以系统观念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国际化战略,要求中国高校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在充分融入世界的同时,努力规避国际化带来的种种陷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做好系统规划;必须增强开放意识、前瞻意识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放眼全球谋一地,放眼全局谋一域,放眼万世谋一时,而不能自我封闭、目光短浅、得过且过;必须正确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着力构建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充分汲取世界文明和先进经验的“双一流”体系。也就是说,中国高校在融入世界的同时,更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教育,而不能东施效颦,亦步亦趋,否则,就无法“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博士后)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傅铭途 王隽杰
标签: